民俗传千年,火龙今又起。
(正月十三)晚,
达川区石桥场镇
锣鼓擂响,烟花璀璨,
一片欢腾......
当地延续千年的传统民俗
“烧火龙”再度震撼上演,
数万人涌入千年古镇,
逐龙而趋,
共同感受传统民俗文化的魅力。
当晚7时许,5条火龙陆续从4个社区“出龙”。
在列宁社区,密密麻麻的游客手持“舞龙棒”,站在老街两旁“蠢蠢欲动”;舞龙人头戴龙帽龙帕、嘴含口帕、赤上身、着短裤,蓄势待发,工作人员瓢舀热水将舞龙人从头到脚浇湿淋透。
晚7时20分,火龙站立街中,2人持排灯、1人擎龙宝、1人撑龙头、7人支龙身,锣鼓声响,火龙出动。在震耳欲聋的欢呼声中,绚烂的火龙随着龙宝翻腾飞跃。一瞬间,无数游客点燃“舞龙棒”,对着龙身、舞龙人喷射烟花。
与此同时,柳杨路社区、红军路社区、红卫社区组织的火龙队伍也相继“出龙”,沿预定线路欢腾起舞。火龙队伍在浩瀚的人群中穿梭于古镇,行进一阵便伫立路中,接受烟花的“洗礼”,把石桥场镇变成了欢乐的海洋。
当晚9时许,“烧火龙”活动进入尾声,人渐稀疏,古镇渐渐“退温”,宁静中酝酿翌日的喧闹。
达州晚报(融媒记者 | 何双将 何龙 部分图片由唐朝祥提供)
据了解,始建于汉代的石桥古镇历史悠远、商贸繁荣,是第七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、四川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、第三批“四川最美古镇”,“烧火龙”、翻山铰子、法门武术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享有盛誉,“中国红色第一街”列宁街的石牌坊及红军标语入选四川省红色资源保护名录。该镇的“烧火龙”民俗含点睛、请水、烧龙、清宅、罢龙等环节,独具特色的排灯、龙眼子,专用的锣鼓辞、纸花筒、石钵花等,是研究巴渠人文历史的重要依据,2009年被纳入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