自2018年起,在连续被纳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首批和第二批全国试点名单后,当涂县紧抓契机,在全县设立160余个新时代文明实践所、站作为阵地,用“走心”的服务凝聚群众,用“走新”的方式引导文明新风。
发掘兴趣爱好,唤起文明源动力
“在基层,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就是文体活动,通过带动群众参与,激发他们因爱好而学习,这样才好以文化人、成风化俗。”吴家龙现为当涂县太白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领导组办公室副主任。已经在乡镇文化站岗位上工作了30多年的他感悟颇多:“如今群众文化生活需求有了新变化,从‘有就行’到‘好才行’,过去我们是‘给群众演’,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建立以后,我们着眼群众需求,‘让群众点’,‘带群众演’。”
黄桂香就是看到镇实践所经常组织村民们进行文艺演出,主动报名参加了村里的文艺队。吴家龙为她和7位老姐妹量身定制节目,辅导排练。节目演出获了奖,黄桂香和姐妹们大受鼓舞。如今,她成了实践所的常客,一口气报了健身、声乐、表演3个培训班。“班上同学几乎全是以前的‘麻友’,现在都变了,精气神都不一样了。”
“实践所最初征集群众意见的时候就发现,其实农民的兴趣爱好提升了。”吴家龙说,为此,实践所根据大家的需求探索开设新课程,从以前的歌舞表演,逐渐拓展到绘画、书法、摄影、插花等。“我们这里有了越来越多的‘农民艺术家’,他们又志愿加入教学,带动更多人发展健康向上的兴趣爱好。”
“曾经做科普、反诈、政策宣传、法律宣讲,讲课模式显得单调枯燥,如今,群众因爱好把理论、知识融入文艺节目,理论学习有了新方式,更有成效。”吴家龙说。
设立办事大厅,树起新风尚
今年国庆假期,当涂县各村的移风易俗办事大厅喜宴不断、热闹非凡。作为县里第一个设立移风易俗办事大厅的太白镇太白村,如今不但配置了单独的厨房,还有空调、液晶大屏、全套音响和小型舞台,条件不逊于县城的饭店。
“这些设施全部免费供村民办宴席使用。”太白村党总支书记陈益斌说,“村里人办宴席,去酒店一桌要花1000多元,在我们提供的大厅里办,自家请厨师,只需要三四百元一桌。”
说起村里以前“讲面子”的习俗,在太白村出生长大的姜友翔深有体会:“从前礼金不上一两千元拿不出手,宴席一摆就是两三天,村里人多是‘打肿脸充胖子’,比排场。”
在村里这个熟人大家庭中,光靠劝说很难撼动根深蒂固的比阔风俗。太白村开始探索以文明实践为抓手,实现移风易俗。
“经过村民代表大会商讨,我们规定红白事礼金,党员干部不超过100元,普通村民不超过200元,喜宴不超过10桌,丧事酒席不超过3桌。”陈益斌说,“除此之外,村民家办事,村‘两委’成员必定主动登门客串主持,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还招募村民志愿者组建服务队,组织乡亲们上阵帮忙,提供免费电影放映、文艺演出、炒菜煮饭等志愿服务。”
一个大厅,让曾经苦于“人情债”的村民感受到淳朴的乡风、热情团结的邻里关系。截至目前,太白村移风易俗办事大厅为村民节省110余万元,经验推广到全县。
组建文明实践队,人人来当志愿者
2018年,当涂县的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起步时,面对群众了解不多、参与途径有限的状况,当涂县文明实践中心组建了一支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。
“我们组建了县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总队,下设理论政策宣讲、文化文艺、扶危帮困等‘8+N’志愿队伍,从群众‘点菜’、我们‘做菜’开始,全面打响新时代文明实践的‘主动仗’。”当涂县文明办副主任倪伟说。
在乌溪镇七房村,文明实践站精准对接群众需求,打造出一支服务蟹农的志愿服务队“红色帮帮团”。村干部和党员志愿者找专家、找养殖大户,帮助村民制定有效的养殖和销售方案,带动本村和外埠近千户农民养蟹致富,产品远销全国各地。
随着受益的人越来越多,“红色帮帮团”的成员也似滚雪球般越来越多。志愿者张绪中自己成了养殖大户后,看到村民李德兵生活困难,就主动上门提出合伙养殖蟹苗,只需李德兵出力。当年李德兵就赚了11万多元,家里的生活大变样。
这样的“滚雪球”效应,也体现在太白村村民陈世英身上。60多岁的她多年来在村里专做宴席厨师,移风易俗大厅建好后,她加入志愿服务队伍,从“我反对”变成“喜来乐帮厨志愿队”的队长。
在当涂县各个部门的联动下,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在让基层群众成为受益者,并得以凝心聚力,吸引越来越多群众加入志愿者队伍,形成正向循环。截至目前,全县已有注册志愿者11万余人,达到当地居民人口比例的 26%。当涂县已然形成“处处有项目、事事皆能为、实时可认领、人人齐参与”的文明实践运行模式。(半月谈记者:朱青 )